以下文章来源于天津非遗中心 ,作者天津非遗中心
天津非遗中心本公众号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旨在让公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为民众搭建交流研讨平台。
囊匣,又称为古锦囊匣,是保存盛放文玩器物的容器。囊匣装帧即根据每一件藏品的不同属性和特点,通过在囊匣的样式、材料、结构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构思和设计,制作与藏品相和谐匹配的囊匣。囊匣装帧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自古以来制作手段不断改良创新,式样风格琳琅满目。珍贵的文玩器物配以设计巧妙、制作精美的囊匣,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为人们带来完美的艺术享受。
高福浩是天津市河东区非遗项目囊匣装帧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出身于天津文玩收藏世家,外婆家是老城厢有名的铁门李家,高福浩从小耳濡目染,对文玩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的高福浩选择了囊匣装帧作为自己的事业,十几年中不断钻研探索文物修缮装帧方面的知识和技艺,如今已在古文化街建立了自己的囊匣工作室——“盒座舍”。
囊匣装帧技艺传习者——高福浩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内容吗?
高福浩:从狭义上讲,囊匣装帧就是给文玩器物制作一套外包装,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锦盒”,目的是保护藏品不受外力的破坏和外界环境的侵蚀影响;广义的囊匣装帧意义要宽泛得多,不仅限于制作外包装,还涉及文物保护和修缮的领域,类似于以前造办处的行当。
我的工作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帮客户打理、照料文物。比如说客户带过来一件文物,除了需要根据器物的品类和质地设计制作与之相应的锦盒以外,如果器物原件有残缺就需要我来进行修补,如果有摆放的要求还要为文物搭配底座。
整个制作过程我会融入很多对这件文物本身的理解和思考,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最终交还给客户的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制作一件囊匣需要经过哪些步骤?高福浩:囊匣装帧需要经历构思方案、选定制式、设计图纸、选择制作材料等前期步骤,上手制作时,在制作工艺上分为测量尺寸、裁剪面料、制作匣盒、粘贴匣盒、制作浆糊、裱糊匣盒、制作内囊、制作围挡、设计垫材、制作骨别等十几道工序。
接到一件文玩器物,首先要测量它的基本尺寸,画出基本模型图。布料一般使用色泽华丽、质地坚柔的宋锦,花色图案都要根据藏品本身特点,选用雍容华贵,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做到里外和谐。剪裁技术沿用老装裱师李本顺创造的堆花法、漏剪法、对花法和叠压法等技法剪裁布料。
根据不同藏品的需要,匣盒的材质多种多样。其中硬材包括纸板(传统为马粪纸)、各种材质的木板和复合板材;软材包括锦、缎、丝、麻、布等,填充物则以棉花和海绵为主。匣盒一般以大于藏品尺寸的三分之一为适宜尺寸。接下来将匣盒的各个面板粘贴成整体,这个步骤需要2-7天的时间才可完成。
随后,将剪裁好的面料粘贴在匣盒的外围,这个步骤要求平整服帖,无折痕无漏角,图案对花工整自然。锦匣的内囊制作是保护和衬托文物最关键的环节,多选用真丝绢绫材质,以棉花和和海绵为承托,保证藏品包裹在其中稳妥安全。最后的步骤是制作搭扣和骨别子。传统囊匣骨别子分为玉质、骨质和木质等材质,形式多种多样,均由装帧师傅自己制作。
是什么动力让您对囊匣装帧工作充满激情?
高福浩:我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接触到一些文物装帧方面的技艺,把学习技艺当做特别好玩的事,长大后这种“玩”的心态依然没有改变。
文物修复装帧涉及的门类很广,金、石、瓷、木、漆等杂项品类各自都有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工作实践中总会不断接触到新的领域,这就需要我通过请教行家或者自己钻研反复实践去解决。每当我攻克了一项工作中的难题,都会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这可能就是激励着我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动力吧。
摇盖囊匣基本结构图您刚才提到了以一种“玩”的心态去面对这项工作,是否在工作过程中也保持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呢?
高福浩: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其实是很大的,以制作囊匣为例,需要经历十几道工序,每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哪怕出现一些细微的瑕疵就要返工重做,一个小小的囊匣也要花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可以说是沉闷枯燥的,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毅力。
我这个人做事有个脾气,再困难的工作都想一口气把事情做完,所以实际工作中,我的状态始终是紧张和亢奋的,只有在作品最终完成时,工作中那种压抑的情绪才能彻底地释放出来,才能获得由衷的欢喜。
您在工作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去解决的?高福浩: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我觉得主要还是对新的领域理解认知不够造成的。一些之前没接触过的器物,自己感觉没什么困难,可实际上手后才发现并不容易完成,有时还会遇到灵感枯竭的情况。
比如有一次,一位外地的朋友寄给我一件奇石摆件,石头有一处残缺的部位请我修补,并配上底座。一般来说,修补奇石这类订单我是不接受的,因为人力很难还原出那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状态,但朋友对这个摆件确实是真心喜爱,我也不愿辜负他的信任,最终还是答应下来。
可真到上手尝试时,我才发现困难重重,始终做不出能让自己满意的效果。这件石头在我手里已经两年了,底座早已配好,但修补的部分始终没有完成,这对我来说还是头一次。
每一类文玩器物刚上手时遇到困难都是正常的,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摸索学习,等真正把这些知识和技艺掌握了,再回头看这些问题其实已经不算是问题了。文玩艺术各类别之间既有差异性也有共性,在掌握了共性的前提下,触类旁通,新的知识和技艺会更容易领会和掌握,只是在关键的环节上还需要行家的指导和点拨。
织锦双屉抽拉扇盒在从事囊匣装帧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处理兴趣和经济效益这两者关系的?
高福浩:十几年前我刚开始入行时,社会大众对锦匣这项艺术还没有太多了解,认识不到它的艺术价值。一件小小的锦匣至少要花费三天的时间制作完成,可以说费时费工,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在现实的压力下我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故宫文物医院的宋纪蓉院长,我所从事的工作得到了她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坚定信念继续在囊匣装帧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走红,公众意识到文物装帧修复工作的潜在价值,我的事业才慢慢走上正轨。
多年来我一直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在做事,经济利益方面并没有过多考虑过。我在工作中坚持要保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思路都要由我来决定,为此也曾得罪过主顾。我对作品的要求可以说比客户还高,有时候客户已经满意了,而我还会反复修改打磨。没办法,我要为我所创作的作品负责,我想这也是我的个性使然吧。
织锦四开光虫具寿春盒您今后在事业上有哪些打算?
高福浩:从业以来,我觉得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艺是我得到的最大收获,这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和满足。我希望自己每天都能接触新的事物,每天都能有所提高。
同时,我也打算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囊匣装帧方面的知识和技艺,向公众进行简单的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喜爱囊匣装帧这项艺术。
织锦如意云头函套盒消息来源|天津非遗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微博@天津旅游
原标题:《匠心天津丨匣中境界,别有洞天——访囊匣装帧制作技艺传承人高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