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有生之年已不能实现时,仍能满怀“自见于后世”的饱满热情,编书立说、授徒讲学,寄希望于未来。
《荀子·大略》记载的孔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很鲜明地反映出孔子的这种人生态度。子贡认为人生在世太辛苦,希望能休息休息,孔子说:“望其塘,皋如也,慎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只要生命不息,就要积极进取。
《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人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刚健顽强、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永不松懈,为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儒家认为,人生的好多方面,由乎己而不由乎人。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他还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人们是否践行仁德,以及生活中的成败进退,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努力、自己选择的结果。
《孟子》载:“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所以,孔子提出“不怨天,不尤人”,并指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个人,不论成为君子还是成为小人,是个人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的结果。荀子说:“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可见,对待得与失、荣与辱、成与败等等,乃至人生的吉凶祸福,人们应注重“求诸己”,不假外力,更不应怨天尤人。
传承儒家人生哲学的有益因子
当今时代,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和功利化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和谐与健康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有的甚至处于空虚状态。为此,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总是要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成为不少志士仁人共同的生活信条。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我们所说的有理想,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又包括生活理想。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生活理想主要是指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等等。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今天所说的有理想,就是既要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又要有正确的事业理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
就进取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不是一时的冲动,而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长期的一贯的生活方式。朱熹说:“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康有为说:“苟能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为士可至圣人;苟废于半涂,则前功尽废。”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更应该经受磨难和考验,自强自勉、积极向上,切不可自暴自弃、半途而废。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上,那些伟大的创造和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伴随着挫折和磨难,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一些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具备刚健自强、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除上述关于理想志向和进取精神的内容外,关于天人关系问题,即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禽之别以及人最为天下贵等问题的思想观点;关于人生哲学的理论根基与基本问题,即理欲关系问题;关于人生哲学的价值原则与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问题;关于生与死的关系问题,即人生哲学的终极追问与人生价值的追求、超越问题等等,历代儒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些看法和见解对于我们今天深刻思考和深入理解人生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当然,儒家的人生哲学就其思想内容来说,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我们加以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把其中的积极因素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成分充分发掘出来,为建立适合当今时代要求的人生哲学提供思想营养。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杜振吉),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