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军长,31岁指挥东北军区,林彪将军“封神”战的三变

23岁军长,31岁指挥东北军区,林彪将军“封神”战的三变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打响了彻底将国民党政权赶出大陆的第一枪。也将司令员林彪,推上了神坛。“常胜将军”从此转变为“封神”将领。提到辽沈战役,我们一定离不开林彪,提到开国杰出人物,我们也一定绕不过林彪元帅。 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紧接着就以当上了连长、营长、军长,在辽沈战役中,年仅31的林彪,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显示出卓越的领兵才能。但在开战前,林彪元帅的战前决策,却整整花了7个月。那么林彪元帅到底在考虑什么,是如何考虑,这场关键的一战呢?

辽沈战役

新来的观众朋友们记得多多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哦~

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我军一举发动夏、秋、冬三大攻势,国民党军大势已去,节节败退。直到1948年初,解放军已经将国民党军控制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而东北地区的敌军已经实力衰退,国民党内部在为撤出东北还是增兵保东北所争吵的同时,我党开始了决战蓝图的构想。

一、从主张进攻长春到同意南下

最终国民党的决策是坚守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大据点,而我党的决策是将其围困在东北,堵住撤退后路,就地一举歼灭。就此,党内存在着一个声音:应该南下作战,一鼓作气全歼敌军。而林彪将军在同意前一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攻打长春的意见。他认为,只要控制住在长春的国民党部队,就能够牵制住蒋介石,防止其逃跑,然后再大举进攻,实施歼灭战,这样比较稳妥。

黄埔军校时代的林彪

两种声音的出现产生了一些争论,但最终考虑到北部一直是战争中心,南部的建设情况以及当前解放军的作战实力也都说明着一个事实:虽然南下有可能全歼敌军,但是风险较大,万一被反咬一口,就得不偿失,林彪将军的意见暂时略胜一筹。

4月,东北野战军拟定了围困长春、打击援敌的方案,中央领导给出的要求是“力图在十天半个月内结束战斗”。林彪将军率领军队,准备在5月伺机而动,对长春发起进攻。

但5月底的一次试探性的外围战,却使林彪改变了决心。5月24日,趁国民党守军脱离阵地之机,东北解放军各部奔袭作战,试图歼灭长春西北部大房机场的守敌。本是扩大优势的进攻战,结局却是,打击了一众指挥员和将士们的信心。

原来长春一直被国民党守军占领,且是重要根据地,国民党军自然对这个城市的地形等情况十分熟悉,而且建立了极其坚固的城防故事。而解放军尚处于“人生地不熟”的状态,不光对地面构造掌握度不够,也不清楚敌人是如何构建防御工事的。虽然可以通过攻坚作战,逐渐提升熟练度,但这样太耗时间,也太耗精力,也不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林彪将军根据形势果断改变方向,致电中央军委,表示改变决心,考虑从硬攻长春改为留下一部分军队长久围困,守株待兔,在敌人撤退时追击歼灭。而主力军队可以南下作战,转至——北宁线一带。

中央军委对此决定也十分重视,寄希望于啃下长春这个硬骨头,攻下敌人心理防线,又在长春首战不理想后,对南下作战更持谨慎态度。6月5日,林彪及其他将领联合向中央军委发电,再次提出部分围困、部分南下的建议,并增加强攻和在长春长期围困、打击强援再攻城的两个提议。同时,林彪明确表示支持第三个方案,也就是全军围困,暂时不南下。“以长春为钓钩”,引诱敌军增援,获得打运动战的机会。

对此,中央军委表示同意,但要求在三、四个月之内打下长春,并且指示了作战方案。围城打援的长春战再一次提上日程。林彪下令组织围城指挥所,并动用9个师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实施封锁,等待敌人狗急跳墙,趁机而入。

但等待了将近一个月,让林彪失望的是,尽管长春守敌粮食弹药补给困难、逐渐动摇,国民党东北守军也似乎完全没有一点支援长春的迹象。此时,解放军部队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继续等吧,又是耗费时间,消磨军心,直接打吧,还是和之前一样,攻坚战没有把握,而且万一这时敌人援军到来,我军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针对此情况,林彪彻底改变意见,同意南下作战的战略决策。

二、从犹豫不决到最终敲定

对于南下作战的方针,林彪的看法是,应当先出兵华北,试探敌军守备情况,待确定华北空虚后,晋察冀进攻和南下作战相得益彰,有很大希望夺取天津、北平,还可能逼迫长春和沈阳敌军撤退,直接解放东北。可以看出,林彪对南下的难度,怀有顾虑。

但中央意见和林彪有所不同,中央认为,应当迅速南下,不要错误估计南下作战的难度,应当一鼓作气。7月30日,中央军委再发指示,明确目标和计划,并要求尽快决定发起时间。8月3日,中央军委又再次说明意图,待东北野战

军到达锦榆线,就令杨罗兵团包围承德或唐山,吸引傅作义主力,然后杨成武西进配合南下作战。

但林彪此时还在考虑,未能决定作战时间,而是建议杨成武吸引傅作义西进后,再带领军队南下。并且担心粮食和路线等问题的解决,迟迟不能做下决心。为此,中央军委领导人多次发电,从粮食、敌情、援军等多方面分析战局,进一步指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决战目标。听取中央深入分析和劝服,以及受到频繁的催促,林彪遵循中央制定的作战方针,明确了“两步走”计划:先切断北宁线,再攻取锦州,“关门打狗”。

三、战役开始突发情况惹怀疑,再次产生短暂动摇

1948年9月11日,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计划通过批准,第二天,展开攻势,辽沈战役的大旗高高扬起。9月12日,绥中、兴城被包围;9月14日,占领昌黎,9月16日,包围义县;9月25日,锦州北部要地入手;27日,占领塔山;28日,封锁国民党军的增援路线;29日,兴城解放;10月1日,义县解放。北宁线被我军彻底控制,锦州四面楚歌。

依据原有计划,攻占锦州是重要战略任务,而林彪也完全同意锦州为重点,但就在这即将攻克成功的大好时机,林彪却突然又动摇了。这是为什么?

原来,自北宁线沦陷,感受到强烈危机的蒋介石与东北守军商议后作出了,锦州守军吸引东北解放军主力、同时组织“东进兵团”支援锦州的计划,试图解除北宁线危机,并再次打通和锦州通道。

林彪正是在10月2日的那天下午,得知了国民党的援军到来。他十分担心:“一桌菜,上来两桌客,怎么办?”出于对可能受夹击的忧虑,他赶紧拟定了特急电报,请求中央指示。这时的林彪,又有了回头再拾起长春的打算。

但中央的回复很急也很坚定:打锦州,计划不要再变。并且批评了林彪作为军队统帅,在关键时刻产生动摇的心理。又在罗荣恒等人的劝服和坚定意见下,林彪的动摇也只持续了短暂的时间。4日凌晨,收到其确定的电报后,中央终于放心了。

第二天,林彪就带领东北野战军在锦州前线,建立了指挥所。6日开始了攻城准备。9日开始外围作战,13日占据有利地势,14日发起总攻。总攻分为南北两个方向突击,突入后后续部队纵深攻入。此时国民党军的沈阳援军,处于畏惧,在即将到达锦州时停住了脚步,眼睁睁看着我军一步步攻克锦州。

锦州攻克后,国民党军的心理防线大幅崩溃,不断有国民党军投降、投诚,长春也随之

在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攻城的情况下解放。此后林彪带领军队乘胜追击,诱敌深入,歼敌数十万。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解放。

林彪和叶群夫妇与女儿林豆豆、儿子林立果40年代的合影

21岁任营长、23岁就当上了军长,抗日战争中,也是最年轻的师长,在军事上显现出卓越天赋的林彪,在31岁这年,终于因辽沈战役“一战封神”,成为了名震天下的大将。

江水滔滔,大浪淘沙,纵然思虑曾不定,终将风范谁人敌。辽沈战役中的决策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灵活应变和善于调兵用将的风采。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林彪是那个革命和战争年代为国投身的英雄的一个集中缩影。没有如林彪元帅、如十大元帅这样的战士,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无数为国奉献的战士,就没有现在的繁荣富强。

正如现在在疫情中承担责任、负重前行的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英雄只是名号,每个中国人,都需为,也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

相关推荐

听评书app

听评书app

07-02 👁️ 695
烧水壶怎么去垢 烧水壶去垢小技巧【详解】
手机卡过户全攻略,超实用!
迷你核弹(辐射4)

迷你核弹(辐射4)

07-27 👁️ 9003
5 款 GoPro 影片編輯軟體推薦,好用的 GoPro Quik 替代軟體評比(2025)
一副麻将多少钱(一副麻将多少钱多少张)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男篮世界杯12人大名单出炉?最强首发5人亮相,没有郭艾伦很遗憾
2025最全盘点!游戏搬砖赚钱的手游TOP10推荐(附搬砖教程)